渤海三湾: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
在辽东湾畔,有一家我国最早的环境NGO——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这家为保护珍稀、濒危鸟类黑嘴鸥成立的环境NGO,自从1998年陆续在海岸上发现黑嘴鸥的尸体、斑海豹的尸体、江豚的尸体以后,他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海洋,投向海岸,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
提高海洋意识
海洋意识的提高、海洋知识的普及对保护海洋特别重要,黑嘴鸥保护协会多年来不断举办海洋意识教育图片展、海洋知识图片展、海洋垃圾图片展,把普及海洋知识、净滩、海洋垃圾分类的展览办到盘锦各地。
在油田采油作业区,向石油工人们进行海洋知识的普及。
在学校,向学生们普及海洋垃圾的知识。
在海上采油平台,志愿者给石油工人送去保护海洋宣传单。
保护母亲河
盘锦地处辽河入海口,辽河的水质直接影响渤海的水质,因此保护辽河就是保护渤海。黑嘴鸥保护协会在学校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他们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主题班会,他们还组织学生登上辽河大堤,开展讲辽河、看辽河、拍辽河、画辽河活动。
在学校开展“保护母亲河”主题班会。
在辽河大堤开展拍辽河、写辽河活动。
他们还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参观,让同学们知道,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是怎样引到这里,是怎样经过处理后排到辽河的。
组织学生在污水处理厂参观。
感受海洋馈赠
黑嘴鸥保护协会还组织“感受海洋馈赠”的活动,把暑期放假的大学生和中学生组织到盘锦有名的“蛤蜊岗”,他们在这个涨潮为海,落潮为滩的岗上跳迪斯科,回过头来就发现蛤蜊从沙滩下面拱出来,然后去捡拾。在蛤蜊岗上的活动使大家非常开心。赶了海,玩了滩,采了蛤蜊,还有物质上的收获,大家感受到海洋的馈赠,从而更加热爱海洋。
在蛤蜊岗上采蛤蜊。
参观海洋博物馆
参观民间海洋博物馆,黑嘴鸥保护协会组织志愿者到大洼区二界沟镇民间海洋博物馆参观,并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渔雁民间故事》传承人刘则亭讲述海洋的故事,参观他的藏品。
参观海洋博物馆。
清洁海岸
组织志愿者开展清洁海岸活动,每年至少要进行两次。
保护滨海湿地
2010年春,一家企业在30万亩滩涂上开发海参养殖场。他们于春节放假期间悄然开工。黑嘴鸥保护协会向市环保局作了汇报。在开发现场,会长刘德天向环保局长介绍了这片滩涂的重要生态意义和养殖海参将会给渤海造成严重污染。环保局长当场表态,“这个工程给我停下来”!第二天,当地多家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在舆论压力下,开发商放弃了开发计划。目前这片滩涂依然完好无损。
有专家给这次保护行动算了4笔账:
第一笔账:30万亩滨海湿地保存完好的生态账;
第二笔账:渤海避免了大规模排污造成的污染账;
第三笔账:开发商免于将巨额投资打水漂的幸运账;
第四笔账:政府省下了大量生态修复资金的节约账。
当地媒体的报道。
恢复滨海湿地
滨海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大凌河左岸的滨海湿地上,地面是红海滩,地下是沙蚕。沙蚕形如蚯蚓,是高营养的软体动物,也是黑嘴鸥的精品食物。由于前些年日本大量从中国进口沙蚕,导致周边居民前来采挖沙蚕,给这一片美丽富饶的滨海湿地带来了生态破坏,这种破坏不仅使地上的红海滩消失了,而且使地下的沙蚕也几乎枯竭,这也给黑嘴鸥的生存造成危机。
黑嘴鸥保护协会征得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开展了恢复沙蚕资源的项目,采用人工方法培育沙蚕苗,然后播撒在滨海湿地之上,使这里滨海湿地生态重现生机。
沙蚕苗孵化场。
志愿者向滩涂播撒沙蚕苗。
黑嘴鸥保护协会图版文字视频这类版权声明:我们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文字视频等知识版权,如果涉猎侵犯版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普法志愿服务网法务138-4016-4561,官方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