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盘锦一直被认为是“潮汐涨落,蒲苇扬花,雁去鹤归,草莱未垦”的蛮荒之地。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通过文物部门普查时在盘锦境内发现的泥盆残片、玉龙、石刀、石斧、石杵等文物来看,至少在5000年前,这块土地上就有先民开始耕樵渔猎了。那么,作为一座生态城市,它的护鸟史又究竟始于何时?因盘锦清代以前的档案甚少,所以也就无证可考了。不过,通过旧时盘锦民间的护鸟风俗,我们照样可以回窥见先民们那些真实、质朴的爱鸟情节。
如二界沟的老渔民早有爱鸟的传统。据史料记载,这个早在明代就已形成规模的古渔镇,当船出海时,发现鸟落入水中,渔民要竭力营救。发现鸟落在船上,要倍加保护,还要投食喂之。如果有害鸟行为,一定会遭到老船工的责备……道理很简单,因为水鸟是渔民的朋友。它们可以帮助渔民报告渔情,观察气象(如本境有民谣云——晚叫阴,早叫晴,半夜叫来不天明。说的是可通过海鸥的叫声来判断天气变化,它被誉为“天气预报大使”)。特别是它们常伴着船飞,能使出海的人们忘却飘泊的疲劳、寂寥,激发着人们不畏惊涛骇浪、奋勇直前的意志。而且还能在雨雾、阴暗天气中为船只引路,当导航员。
锡伯族人是清代起陆续在东北各地迁入本境的。他们虽是游牧民族,兼以渔猎为生,可却早就把丹顶鹤视为本民族的图腾,认为它是吉祥、长寿、富贵的象征。如过去在锡伯人供奉祖先的神坛上,常常绘有丹顶鹤在祥云中飞翔的图案。在历史上,至于哪位锡伯人接触过丹顶鹤,这已无据可考。但锡伯人关爱丹顶鹤、不骚扰丹顶鹤却是事实,他们常在丹顶鹤或类似大鸟可能出现的地方投以粮谷、鱼虾,希望它们食用。
我市西三场等地的满族人旧时有敬饲乌鸦的习俗。因为传说当年清太祖努尔哈因被明军追杀,四处躲避时。被一群乌鸦遮盖住,才幸免于难。此后传说皇太极也曾被乌鸦救过。所以后来乌鸦被清代历代帝王奉为“神鸟”,开始被满族人所喜爱,纷纷在正房前立“索伦杆”来敬饲过往的乌鸦,以表感谢和高规格的崇拜。“索伦杆”也称“神杆”,即一根丈余高的木杆,顶部有一锡斗,里面放置碎米或切碎的猪内脏。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丹顶鹤在盘锦被发现,并被连续报道。人们才知道这种过去被称为“黑裤衩子”、“海驴子”、“黑屁股”的大鸟, 竟然是世界一类珍禽,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并随之出现了爱鸟热,如赵圈河等地开始有人带玉米、小米等食物到塘中喂鹤。
后来随着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在盘锦的发现,特别是1991年还成立了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这迅速成为中国民间环保史、中国鸟类保护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因为这是中国民间第一家环保组织。此后,保护湿地、爱鸟已在市民中成为时尚。盘锦从此有了“鸥乡”、“鹤乡”、“生态名城”等美誉。
黑嘴鸥保护协会图版文字视频这类版权声明:我们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文字视频等知识版权,如果涉猎侵犯版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普法志愿服务网法务138-4016-4561,官方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