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迹
1991 年,刘德天为了保护濒危鸟类黑嘴鸥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创立了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成为“中国环境 NGO 第一人”。20 多年来,他不畏艰苦,考察黑嘴鸥的繁殖地,大量撰文介绍黑嘴鸥,为宣传保护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不断创新环境教育模式,使 16 万中小学生受益。打造出包括文学、美术、摄影、书法、歌曲、舞蹈、刺绣等18 门类黑嘴鸥文化,其中三篇传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他的一系列努力下,带动了很多人一起来保护黑嘴鸥,有50 余万亩黑嘴鸥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黑嘴鸥的数量也从20 世纪90 年代的1 200 只增加到2019 年的10 200 只,创造了民间环保组织保护濒危物种、修复生态湿地的成功案例,原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在人民大会堂为他点赞。
荣誉榜单
先后荣获“地球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福特汽车环保奖”“阿拉善生态奖”“中国环境保护特别贡献奖”“杜邦杯环境新闻人物”“母亲河奖”等环保奖项。2019 年被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联合授予“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
环境问题好比有人落了水,这时呼吁救人是必要的,但是每个人都在喊,谁也不下水救人,落水者就会溺水而死。因此既要呼吁救人又要下水救人。
——刘德天
刘德天:黑嘴鸥保护第一人
他是中国最早的生态环保志愿者之一,他是“地球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环境保护特别奖”等多种环保奖项获得者,他从1991 年起,经过28 年的不懈努力,成功保护了黑嘴鸥这一物种。他是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原《盘锦日报》高级记者刘德天。
中国最早发起环境NGO 的人
全世界有鸥类44 种,黑嘴鸥是最后为人所认识的。黑嘴鸥有浅灰的翅膀、雪白的身体、乌黑的圆脑袋、尖尖的黑嘴巴,属于鸥形目鸥科鸥属。1871 年,法国传教士司温侯第一次在中国厦门采集到一个标本,并给定名黑嘴鸥。黑嘴鸥属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研究的意义极大。对黑嘴鸥的研究必须在繁殖地进行,然而黑嘴鸥的繁殖地在哪里?鸟类专家经过100 多年都没有找到。
1990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鸥类专家梅伟义博士带领几位中外专家到盘锦考察,要确认黑嘴鸥的繁殖地是不是真的在辽河入海口的湿地。刘德天当时是《盘锦日报》的记者,在采访梅伟义博士之后,他获得了“生态网”“濒危”的新概念,并了解到黑嘴鸥属濒危的物种,盘锦是全世界唯一的繁殖地。刘德天不仅写出了轰动世界的报道《中国发现黑嘴鸥繁殖地 揭开世界百年未解之谜》,而且发起了中国第一个环境NGO——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
许多人问刘德天,你身为记者,怎么会参与到鸟类保护的行列中来了?面对这样的提问,刘德天产生了“落水论”—— “环境问题好比有人落了水,这时呼吁救人是必要的,但是每个人都在喊,谁也不下水救人,落水者就会溺水而死。因此既要呼吁救人又要下水救人。”他成为既呼吁救人又下水救人的一个。
中国NGO 需怎样运作?黑嘴鸥又怎样保护?早在28 年前,既无教科书可查找,又无案例可借鉴,刘德天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了一个“飞鸟战略”。所谓“飞鸟战略”,即不是蹲在鸟巢旁守护,而是把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比作鸟体的各个部分,整合多方面资源,像鸟体的各部分一样形成有机整体,开展有效的保护。
鸟之头:代表方向,是以黑嘴鸥为旗舰的物种保护;鸟之身:栖息地保护;鸟之两翼:一翼为开展环境教育,另一翼为打造黑嘴鸥文化;鸟之爪:修复生态;鸟之尾:全方位保护(跨界保护),刘德天在保护生态的道路上一路走来,摸爬滚打,他并没有浑浑噩噩,而是有所感,有所思悟,悟出了《生态九论》:
落水论:环境问题好比有人落了水,这时呼吁救人是必要的,但是每个人都在喊,谁也不下水救人,落水者就会溺水而死。因此既要呼吁救人又要下水救人。
智慧论:NGO 一无权,二无钱,保护环境靠什么?靠智慧,靠生态智慧。
文化论:用文化的力量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保护鸟类,是软功夫,是长久之计。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留给我们的生态文化,又要不断酿造生态文化之美酒以飨公众。
卒子论:草根NGO 虽然是个“卒子”,但一直“拱”下去,也可以“将军”。
钓鱼论:NGO 做环保要全身心的投入,不能像小猫钓鱼。
生态论:生态,有很多道理在里面需要悟。
读懂论:大自然是一本书,我们要读懂它。用心来读,读懂大自然的意思,增进友情。
听懂论:其实,大自然的每次灾害事先都告诉了人类,只是人类没听懂而已。
感应论:天人合一的理念,我们的先人提出的早,知道的人多。天人感应提出的晚,知道的人少。其实天人是有感应的。
他的《生态九论》如果展开,是篇很精彩的生态感悟论文。
为黑嘴鸥撑起保护伞的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鸟类来讲,栖息地是最重要的生存条件,全球物种消亡的速度之所以在不断加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栖息地在快速丧失。保护黑嘴鸥,刘德天把大部分精力下在了栖息地保护上。
刘德天发挥生态智慧,遇事敢于担当,一次又一次保住一片又一片鸟类的栖息地(湿地),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环保好戏。
一片面积为5 400 亩的湿地承载全球50% 的黑嘴鸥,却长期处于“被保护遗忘的角落”。在这里,曾经有人将猎枪对准黑嘴鸥;有人进到黑嘴鸥的巢区捡蛋,一次竟捡走40 余枚回去蒸蛋羹;这里还曾被水淹过。刘德天写文章指出“这里的黑嘴鸥是从辽河东岸生态逃难而来,而这里依然有生态隐患”,他呼吁保护这片具有全球意义的湿地!
怎样才能让人们认识到这片湿地的价值呢?他首先选择环境教育,以情动人。什么是人间最动人的情呢?他认为是母子情。
2002 年,他策划了“送黑嘴鸥雏返回家园”的活动,把受伤后被志愿者治愈的一只黑嘴鸥雏鸟带到这里放飞,他用放飞说事。他请来了环保部门、自然保护部门、在当地采油的油田采油厂、当地苇场、学校、当地居民等各利益相关方参加放飞活动。他写出以黑嘴鸥妈妈口吻的诗歌《回家吧,小鸥》和以小黑嘴鸥口吻的诗歌《放心吧!妈妈》,由中学生和小学生分别朗诵,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惜别、不舍、牵挂的情怀,孩子对母亲的分别、安慰、自信的心情。
这特殊的母子情感动了大家,使大家感受到湿地的价值和保护鸟类的重要意义。
然而,环保并非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第二年,这里发生人为水灾,黑嘴鸥卵被淹,800 多只黑嘴鸥雏被淹死。刘德天痛心不已,他认为有必要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和监督,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媒体的呼吁和监督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这块湿地引起了当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怎样解决这片湿地的环境问题,刘德天发表了中国专家关于“建立保护站”和日本专家关于“控制调水时间”的意见。
这块鲜为人知的重要湿地,一直没有名字,刘德天从保护的角度出发,从不公布其方位。后来,由于新闻报道的需要,必须取个名字。叫什么好呢?刘德天再三思考,想出一个名字——“南小河”。“南”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方位搞混,不让别人找到它。这片湿地从行政区划方面讲,它在东郭镇小河村的西边,应叫“小河西”而他特意取“南”字;二是“南”同“难”(在北方“难”的读音为“南”)谐音,代表保护该地困难重重,不可掉以轻心。
刘德天历时3 年,先后采用开展环境教育、借助舆论监督、发挥专家智慧、影响政府决策“四步法”,终于促成自然保护部门在南小河建立了保护站,保护站配置了人员、车辆,还安装了监控设备。
2010 年春,一家招商引进的企业在30 万亩滩涂上开发海参养殖场。企业于春节放假期间悄悄开工,大年初二有志愿者向黑嘴鸥保护协会举报了这一开发行为。节后一上班,刘德天便向市环境保护局领导作了汇报。在开发现场,刘德天向环保局长介绍了这片滩涂对于黑嘴鸥等鸟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和开发将给鸟类生存造成的影响。环保局长当场表态,“这个工程给我停下来”!第二天,《盘锦日报》头版发表了消息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盘锦电视台也进行了报道。在舆论压力下,当地政府作出了放弃开发计划的决定。目前这片滩涂依然完好无损。
有专家给这次保护行动算了4 笔账:
第一笔:30 万亩滨海湿地保存完好的生态账;
第二笔:渤海避免了大规模排污造成的污染账;
第三笔:开发商免于将巨额投资打水漂的幸运账;
第四笔:政府省下了大量生态修复资金的节约账。
2009 年5 月17 日,黑嘴鸥保护协会在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环境教育。
2012 年冬季,黑嘴鸥保护协会发现一企业在黑嘴鸥繁殖地南小河建车库。南小河是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里的核心区,怎么可以搞建筑?车库一旦建成,黑嘴鸥繁殖地就多了一个大的污染源。协会准备在网上曝光这一破坏环境的行为。
但这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刘德天经过三天反复思考,最后作出了曝光的决定。这一信息在网上一发布,立即说情的人不断,说情者要求删除网站上的信息。刘德天表示,删除可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拆除车库,二是要恢复该地生态。在刘德天的坚持下,企业连夜将投资100 多万元的违章建筑拆除,随后又投资30 万元进行了生态恢复。事后刘德天回顾这一案例时,用了四个字:艰苦卓绝。
栖息地的保护,使黑嘴鸥有了一片赖以生存的安全港湾,黑嘴鸥数量由1990 年的1 200 只增加到2019 年的10 200 只。“世界地球日之父”、美国环保专家丹尼斯·海斯在给刘德天的信中这样写道:“感谢你对鸟类保护所作出的杰出贡献。50 年前在我住所50 米远处有过秃鹰,不过现在绝种。中国有像你这样的人在保护鸟类。真是难得。”
不断创新环境教育模式的人
刘德天提出“少年绿则中国绿”。黑嘴鸥保护协会从1991 年成立之日起就对青少年开展环境教育,走过了从教室到走进大自然,再到创建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环境教育的历程。他“把发生环境问题的现场作为开展环境教育的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业内人士的首肯。
2018 年,刘德天的论文《把发生环境问题的现场作为环境教育的课堂》获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颁发的“特别提名奖”。他是第一个不断创新环境教育模式的人。
黑嘴鸥保护协会先后与4 个风景区合作创建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协会把环境教育定位在一个“玩”字上,“以景区为课堂,以景点为教材,寓教于玩”,收到环境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先后有16 余万名中小学生在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参加过生态体验、绿色夏令营、观鸟和开展无痕海滩等活动,使他们在“玩”中接受环境教育。
成功的环境教育,带动辽河油田兴隆台第一小学在2012 年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称号,校长2013 年获得“地球奖”,大洼区高级中学2013 年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称号,全市有15 所学校获省市环境友好学校和绿色学校称号,有1 000 余名中小学生获得“绿色小卫士”“环保好少年”称号。
较早提出并运用文化力量保护物种的人
用文化的力量保护黑嘴鸥,是刘德天的一大创新。民间“捅燕窝瞎眼睛”“燕住喜房不住愁房”的说法使燕子得到有效保护。刘德天从这一现象中感悟到文化的力量。他觉得,创作一首环保歌曲的作用胜过没收一万支猎枪。2000 年,他从零做起,打造定位为吉祥文化的黑嘴鸥文化,提出用十八种艺术种类打造黑嘴鸥文化。
这十八种艺术种类包括民间传说、小说、绘画、摄影、书法、诗、词、歌、赋、舞蹈、剪纸、刺绣、苇艺、油雕、葫艺画、粘帖画等。打造黑嘴鸥文化19 年,已生产出作品6 000 余个(件)。其中属于古渔雁民间故事的《吉祥鸟》《瘦鸟救凤凰》《妈妈唤》等民间传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飞吧,黑嘴鸥》曾在北京鸟巢演出。
300 多名艺术人才,齐聚黑嘴鸥保护协会志愿服务团队之中,他们当中,有当地的作家、诗人、摄影家、剪纸、刺绣大师、词作家、作曲家及各类民间艺人。刘德天颇为得意他的文化保护论:“用文化的力量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物种、保护鸟类,是软功夫,是长久之计。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留给我们的生态文化,又要不断酿造生态文化之新酒,以飨公众。目的就是要借助种种艺术手段,熏陶人们的灵魂。”
民间实施生态修复并取得成功的人
在环保社会组织中,刘德天是较早实施滨海湿地生态的修复人。
沙蚕是辽河口滨海湿地生物链的组成部分之一。沙蚕不仅是黑嘴鸥的“细粮”,而且由于它是软体动物,易消化,是黑嘴鸥幼鸟的上乘食物。近年来,日本从我国大量收购沙蚕,用作海上钓鱼的鱼饵。受利益驱使,了解黑嘴鸥觅食地周边的一些农民滥采乱挖沙蚕,导致沙蚕资源锐减。“食堂”少美食,造成黑嘴鸥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2015 年刘德天提出了一个构想:用人工孵化沙蚕苗播撒到湿地来恢复沙蚕资源,修复滨海湿地生物链,接上黑嘴鸥食物链。这一构想得到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辽宁省环保厅的支持,最终项目落地并付诸实施。
2015 年7 月17 日,黑嘴鸥保护协会举行有政府各相关部门、各志愿者团队代表参加的沙蚕播撒仪式。图为盘锦市辽东湾第一小学的师生和盘锦市公安
边防支队的官兵参与播撒。(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提供)
恢复黑嘴鸥觅食地生态,首先要有沙蚕苗。相关资料极其有限,黑嘴鸥保护协会聘请水产专家组织技术攻关组,进行实地生态研究,结合传统水产孵化经验,不断突破技术难题,终于取得攻关成功,孵化出了沙蚕苗。
经过3 年的努力,黑嘴鸥保护协会共孵化出沙蚕苗10.6 亿尾,这些沙蚕苗播撒到辽河口和大凌河口的510 余亩滩涂之上。志愿者在沙蚕项目地上挖掘发现,沙蚕苗最长的已长至30 厘米。沙蚕项目的成功,结束了黑嘴鸥觅食地沙蚕资源面临枯竭的局面。“黑嘴鸥食堂重建”首战告捷,吸引了更多的黑嘴鸥到全球最大的繁殖地——盘锦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黑嘴鸥保护协会“黑嘴鸥觅食地生态恢复项目”的成功,为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开了个好头,为中国NGO 参与修复生态开了先河。
黑嘴鸥保护协会图版文字视频这类版权声明:我们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文字视频等知识版权,如果涉猎侵犯版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普法志愿服务网法务138-4016-4561,官方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