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首,对一般人来讲是常规意义上的辞旧迎新,而对于一个与黑嘴鸥保护协会一起走过30年的我来讲,是具有不同寻常的年度转换。
回首30年,一部时长为30个365天的电视连续剧中,不乏有终生难以忘怀镜头。写下《捷报飞来当纸钱》作为此时此刻对同行者的点赞,对支持者的感恩,对已逝者的怀念!
作为我国第一家环保社会组织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运行3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保护黑嘴鸥栖息地50万亩;黑嘴鸥数量由30年前的1200只增加至2021年的10507只;黑嘴鸥由过去没有保护级别到经国务院批准新增为一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盘锦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嘴鸥之乡”称号。
2021年,黑嘴鸥保护协会的《黑嘴鸥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案例在全球征集活动中入选“生物多样性100+案例”,为世界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范本,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贡献。这些成绩犹如一朵花儿,是由各界人士共同浇灌开放的。回首三十年之往事,在眼前浮现了一个个为浇灌这朵花儿而做出贡献的难以忘怀的面容,其中最使我感怀至深的是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培植。
接站沟帮子
30年前的那一天,我正在外面办事,我的同事盘锦日报记者李尚君骑着自行车飞快地赶到,他给我送来了一封电报,只见电文上写着“请于明天凌晨五点沟帮子火车站接站——刘培植”。原来是农业部副部长刘培植应我的邀请要来参加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大会。
我找到副市长刘洪滨向他汇报此事。刘市长当即表态接站用市政府小车队的轿车,开会在市政府三楼会议室。我清楚,市政府三楼会议室是市长开办公会议的地方。
1991年4月20日,这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这乘市政府小车队的轿车4点半来到沟帮子火车站。刺骨的春风吹得下车的人们瑟瑟发抖,当所有下车的人都走散的时候,从站台的尽头走出两个人,一个是刘部长,一个是随行的记者。刘部长亲切地握住我的手,像久别的老朋友一样,令我感动。
1991年4月20日下午1时,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大会在市政府3楼会议室召开。我国第一家环保NGO——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正式成立,此举被称作“拉开了中国民间环保运动的大幕”。
1991年4月20日,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宣告成立,图为成立大会会场。左六为当时的协会会长、副市长刘洪滨,左七为名誉会长、原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刘培植,左八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鸟类专家梅伟义。
无论是协会的注册的过程还是成立大会的召开都有故事。让人感到非常巧合的是:黑嘴鸥保护协会在民政局注册的时间是1991年4月19日,而2016年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人民大会堂作“展望十三五”报告讲刘德天的故事的时间也是4月19日。
会议开得很隆重。仅从与会者的“豪华阵容”上,就可以略见一斑——
名誉会长:农业部副部长刘培植;
名誉顾问:世界自然基金会鸟类专家梅伟义;
会长:盘锦市副市长刘洪滨;
副会长:盘锦市农委主任李日宇、盘锦日报总编辑杨殿寿、盘锦市林业局局长刘玉东、辽河三角洲开发办公室主任方汉隆、大洼县副县长徐志强;
秘书长:盘锦日报农村部主任刘德天;
理事: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主任柳奎、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厂长李玉光、大洼县二界沟镇镇长冷晓光、大洼县王家农场场长冯兴、东郭苇场场长冯国珠……
左为盘锦市副市长、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洪滨,右为原农业部副部长、黑嘴鸥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刘培植。
看了这份名单,人们往往会问:协会的领导一大半是官儿——这还算是民间组织吗?现在的人们不理解,在那个把环卫当环保的年代,没有这样的阵容怎能担当起保护黑嘴鸥的重担?
刘培植在讲话中提到“生态农业”,他30年前讲生态农业,这使很多人都感到新鲜,可见其超前。他说,我们要搞生态农业,不能单纯目光盯着粮食,要保护生态,要保护物种。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有黄头发、黄鼻梁,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英国人、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总干事何桃君小姐;棕色卷发、落腮胡子的英国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鸟类专家梅伟义,还有明显秃顶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鸟类专家巴西博士。后来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博士评价协会时指出“这个协会起点高,一开始就是国际化”。
世界自然基金会鸟类专家梅伟义在讲话中说:“这是中国环保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事件。为一个鸟种成立保护组织,在全世界是唯一的。”
协会成立大会上与会人员合影。左一为市林业局局长刘玉东,左二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聘请的鸟类专家马克•吐温,左三为刘洪滨,左四为刘培植,左五为中国农垦报记者,右四为梅伟义,右三为市农委主任李日宇,右二为盘锦日报总编辑杨殿寿,右一为刘德天。
中为黑嘴鸥保护协会名誉顾问、世界自然基金会(WWWF)、鸟类专家梅伟义博士。右为黑嘴鸥保护协会副会长、盘锦日报总编辑杨殿寿。左为黑嘴鸥保护协会秘书长、盘锦日报农村部主任刘德天。
我们为什么要聘请刘培植副部长作名誉会长呢?他是1933年参加红军并入党的老革命,亲历“西安事变”,并亲受周恩来、叶剑英等指派,作为红军代表、中央联络员和张学良联系作争取东北军的统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农业部副部长,离休后他热爱社会公益事业,兼任张学良及东北军军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等几十个社会职务,上世纪90年代兼任辽宁省委省政府经济顾问。这位老领导德高望重,对上可以通天,对下极具影响力,聘请他出任协会名誉会长是把他当作为协会的重要靠山之一。
刘部长不辞辛劳,坐晚车赶来盘锦开会,会后当晚又返回北京。我第二天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里我看到了他,他在一个支持三老会议上讲话。
上书至北京
自从1990年《中国发现黑嘴鸥繁殖地 揭开世界百年未解之谜》的消息发表之后,盘锦市的知名度倍增。然而,揭开世界百年未解之谜的地方在哪里?鲜为人知。
盘锦历史上被称作东北的“南大荒”,广袤荒原,渺无人烟。不知什么时候,黑嘴鸥悄无声息地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这里远离人群,有安全感;滩涂上碱蓬稀疏,有空间感;碱蓬低矮,不挡视线,便于它瞭望四周,以防天敌。这片滩涂被黑嘴鸥看好。
黑嘴鸥在这荒原上只看中两处用以安家落户。一处叫“水库”,一处叫“五千七”。叫“水库”的地方本来无名,因那里将修成水库而得名,叫“五千七”的地方因该地面积为5700亩而得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大型农业开发项目《辽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地这里,这个项目有两个最大的工程,一个是修筑18.6公里长的防潮堤拒海水于堤外,为堤内开垦稻田提供条件。另一个是修建一座占地2万亩的水库,蓄辽河水用以解决40万亩稻田的灌溉用水。修这座水库不是从地面向下挖取水,因为地下水是咸水,而是以地面为库底,四周筑坝围起,完工后像一个放在地表面的大水盆。由于面积大,四周筑坝施工现场距离在中间生存的黑嘴鸥较远还没有构成影响。但黑嘴鸥哪里知道,水库一旦修成,它们的家园就将变成一片汪洋,1100只生灵将无处安身。在“五千七”居住的350只黑嘴鸥的家园一旦开垦成稻田,它们也将无家可归。这该怎么办?险情迫在眉捷!
世界自然基金会鸟类专家梅伟义在“五千七”。
1993年,我心急如焚。想来想去,想到我们的名誉会长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培植。在这种危急的情势下,我写信向他告急:黑嘴鸥家园危在旦夕!刘培植将信转给时任分管农业的国务委员陈俊生。陈俊生作了“请专家调查,有没有黑嘴鸥,需不需要保护,怎样保护”的批示。专家组由国务院各部委办专家组成。专家组调查的结论是有黑嘴鸥,需要保护,保护措施是为解决库区将被水淹的问题,在海边混江沟处建三个人工岛,为黑嘴鸥提供新的繁殖地;将“五千七”划为永久性保护区,不准用于农业开发,四周用壕沟、围栏围起,实行封闭式保护。国家还为这项保护工程拨来410万专项资金。
“五千七”即现在的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
被划作永久性保护区的“五千七”即现在的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这里为鹤类繁育及野化训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依托作用。这里还有鸠类、鹭类、雀形目、雁鸭的繁殖地和停歇地。迁徙季节,仅雁鸭类就有近千只在那里过夜。
支持不间断
自从刘培植部长出任黑嘴鸥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到他逝世,他一直关注和支持着黑嘴鸥保护事业。
1995年,协会发起了评选市鸟的活动,经过市民投票,报上讨论,记者跟踪报道等程序,黑嘴鸥与丹顶鹤并列通过了专家论证,我们把这一喜讯报告给我们的名誉会长刘培植。他闻讯特发来贺信。
他在贺信中说,喜闻珍禽、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评选市鸟通过专家论证甚为欣喜,深表祝贺。黑嘴鸥评为盘锦市鸟很有意义,这对于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更好地保护黑嘴鸥极为有利,对世界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这将载入史册。
2001年,当协会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不能再请他光临,因为他已是八十五岁高龄而且非常繁忙,我们把十周年的信息报告给他,他亲自挥豪写了贺联邮寄过来。
国家农业部原副部长(正部级)刘培植为协会题辞。
2006年12月15日20时27分我们的名誉会长刘培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0岁。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持者,是我们一个极大的损失。这些年来,我们经常想起那些在他支持下保护黑嘴鸥的一幕一幕。
当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30周年的时候,我们用黑嘴鸥保护事业累累硕果告慰我们的名誉会长、刘培植副部长,并借用陈毅元帅《梅岭三章》诗中的一句表达我的心情:捷报飞来当纸钱。
作者:刘德天
黑嘴鸥保护协会图版文字视频这类版权声明:我们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文字视频等知识版权,如果涉猎侵犯版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普法志愿服务网法务138-4016-4561,官方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